创新性乡域景观|2025东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暑期学校成果展示

在当代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乡村物质环境与人文传统等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同时也孕育着发展创新的生机。新型城乡关系、新兴产业、新生技术等一系列新发因素将持续影响并改变当下与未来乡域景观的格局及演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们应以怎样的视角和方法认识城乡之间的复杂关系?应如何重新发现乡域景观中的传统智慧与创新潜能?又应以怎样的设计思维和方式来构想它的未来?这些问题等待着我们以创新的研究与设计来回应。

2025年东南大学与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创新性乡域景观”(Innovative Rural-scape)的暑期学校,中美高校60余位师生走入中国乡村,经历了上海、南京、徽州、杭州等四地考察研习,开展了系列性学术调研与专业实践,涉及城镇环境、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及当代乡建等各类乡域景观中的经典样本和典型案例。

在此基础上,中美两国的青年学子交叉组队,形成十个研学小组,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与设计。以下是学生们根据暑期学校的主题所做的一系列探索。

01 CULTURAL MATERIAL FLOWS

以安徽与杭州古村落为例,探索文化遗产与物质资源的共生关系。通过Water Travel与Hiking Trail构建双线流动网络,将蚕丝、蜂蜜、谷物等传统农作物转化为设计媒介,使得“蚕房”“蜜蜂坊”“水磨坊”等传统生产场景焕发新生,让地方资源在循环流动中激活社区经济,唤起集体记忆。

东南大学:卢睿 吴宇轩
宾夕法尼亚大学:Jichu Zhang,Melissa Bleecker,Claire Luning
安徽建筑大学:王馨楠

02 VERNACULAR STREET OBJECTS

针对徽州古村落面临游客量变化的挑战,本研究探讨了村民如何通过小尺度措施灵活调整公私空间界限的做法,展现了他们应对使用需求调整空间的能力。这些适应性策略为非侵入干扰式乡村设计提供了启示——既满足游客与居民需求,也体现了乡村空间的弹性。

东南大学:钟利新 杨诚怡
宾夕法尼亚大学:Hailey Quinn,Alexander Tobin,Camilla Meeker
安徽建筑大学:岳晨珺

03 LINKING HUIZHOU

徽州三村设计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基于“最小干预”和“可逆原则”,利用可移动平台和适应性家具的设计激活了历史空间,支持演艺、商业和文化活动,促进了当地艺术交流与智慧传承。同时,在分阶段实施引入了城市经济学理论,为青年居住计划提供资金支持。

东南大学:姚聪丛 丁舒羽
宾夕法尼亚大学:Reed Putnam,EzinneUzor,Shay Myerson
合肥工业大学:要敏明

04 ROOT AND BRANCH

关注乡村留守老人与儿童,深入探究了他们日常生活的时间线,并通过运动线路规划、宗祠及其周边空间改造,盘活公共空间,为乡村建设提供实用方案。

东南大学:林德清 党琦
宾夕法尼亚大学:Darren Tindall,Louis Santana, Mary Osborne
合肥工业大学:吴闪

05 From Harvesting to Sowing

设计指出了当前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提出运用”播种”模式,设计乡村书院,与城市资源进行链接。设计尝试低技介入,以竹构为基本单元,用遮阳织网限定空间,并将节庆与农学结合,在文化、自然、时间相互交叠中进行设计创新。

东南大学:和译 张天宇 李怡瑾
宾夕法尼亚大学:Pearl Brosterman,LauraVanKoughnett,Ambika Trasi
安徽建筑大学:丁欣

06 Water Systems in Huizhou Villages

聚焦水要素,对宏村、渔梁、西溪南三个村落水系展开系统性研究,解析了水认知与空间组织逻辑。重点选取西溪南实施轻量修复,融入风水理念,构建情感与空间互动关联的疗愈节点。

东南大学:钱雨虹 周贝羽 李怡瑶
宾夕法尼亚大学:Madeline Scolio,Olivia Jozowski,Eleanor Schnarr
安徽建筑大学:李茂春

07 Reading the Layers

研究探索如何将对空间层级的理解应用于适应性再利用。选取安徽湖里村胡氏宗祠进行适应性改造设计,从历史、空间等六个层面切入,保留部分墙体、插入通透结构、移除隔断,将封闭宗祠转化为开放性公共空间。通过对传统”影壁”的当代创新诠释,既传承记忆又创造新场所,实现遗址活化与社区连接。

东南大学:张冬漪 牛梦圆
宾夕法尼亚大学:Fanessa De La Rosa,Fatima Arar,Xuliang Ban
合肥工业大学:夏祖新

08 RURAL COMMONALITY

研究基于共有性理论解构徽州乡村公共空间,以宗祠为核心分析行为与空间类型,重构乡村空间图景。主张保留自然形成的行为模式,避免过度设计,探索包容性发展路径。研究提出”乡村空间重构实验”概念,激发对未来乡村可能性的思考,为乡村更新提供新视角。

东南大学:周靖淳 夏天
宾夕法尼亚大学:Laura Ellis,Tyler Maynard, Caroline Anderson
合肥工业大学:李希瑞

09 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

设计以“小径分叉的花园”为灵感源泉,将封闭祠堂改造为开放疗愈公园,选用本土材料打造开放、友好的公共社交空间;并特别关注服务当地老年人,为其提供安全、舒适的休闲环境。设计既延续历史文脉,又创造承载集体记忆的活力场所,实现传统空间的当代活化。

东南大学:李岚晰 王政
宾夕法尼亚大学:Emma Robertson,Yunshu Du,Caroline Griffis
安徽建筑大学:李淑敏

10 Creative Traditional Craft

方案将中宪第与黄村小学改造为手工艺培训中心,使其成为一个培训中心、教育计划和文化展览中心的多功能复合空间,停车场改建为木构展示亭,创新性形成工艺传承网络。这一综合设计促进了居民和游客的积极参与和融入,通过文化连续性复兴乡村社区。

东南大学:唐凌 邱晨萌
宾夕法尼亚大学:Jonathan Bonezzi,Dagny Carlsson,Eleanor Noble
合肥工业大学:王敏


2025 SEU-PENN暑期学校成功汇聚中美四校师生,共同开展了一场融合学术探索与文化对话的精彩活动。领队教授史永高指出,项目不仅促进了学术观点的碰撞与文化交流,更为中美青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运用创新思维探索乡村振兴路径,将可持续设计理念与传统智慧相结合,提出了具有社区驱动特色的解决方案。外籍教师对跨文化协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设计语言能够超越学科与国界的限制。此次活动不仅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也为未来的国际合作与学术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

创新性乡域景观 Innovative Rural-scape

总策划:张彤,Frederick Steiner

学术顾问:David Leatherbarrow, 李早,宣蔚,葛明,朱渊

学术领队:史永高,童明,Sinan Burat, Franca Trubiano, Christopher Marcinkoski, Ellen Neises

指导教师: 寿焘,王艺彭,张高超,罗亚丹,Daniel Garcia, 张磊(AHJZU),王旭(HFUT)

About Damian Holmes 3707 Articles
Damian Holmes is the Founder and Editor of Worl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LA). He is a registered landscape architect (AILA) working in international design practice in Australia. Damian founded WLA in 2007 to provide a website for landscape architects written by landscape architects. Connect on Linkedin at https://www.linkedin.com/in/damianholmes/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